當前位置:首頁 > 佛家經(jīng)典禪語 > 禪語> 正文

達摩祖師破相論禪語50句【共50句】

作者: formermaster 發(fā)布時間:2024-12-22 20:11:56 點擊:67913℃手機閱讀>>
Tips: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或下一篇圖

達摩祖師破相論50句

1、唯觀心一法,總攝諸法,最為省要。

2、心者萬法之根本,一切諸法唯心所生;若能了心,則萬法俱備;猶如大樹,所有枝條及諸花果,皆悉依根。栽樹者,存根而始生子;伐樹者,去根而必死。若了心修道,則少力而易成;不了心而修,費功而無益。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。心外別求,終無是處。

3、菩薩摩訶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;了見自心起用,有二種差別。云何為二?一者凈心,二者染心。此二種心法,亦自然本來俱 有;雖假緣合,互相因待。凈心恒樂善因,染體常思惡業(yè)。若不受所染,則稱之為圣。遂能遠離諸苦,證涅槃樂。若墮染心,造業(yè)受其纏覆,則名之為凡,沉淪三 界,受種種苦。何以故?由彼染心,障真如體故。

4、一切眾生悉有佛性,無明覆故,不得解脫。

5、佛性者,即覺性也。但自覺覺他,覺知明了,則名解脫。故知一切諸善,以覺為根;因其覺根,遂能顯現(xiàn)諸功德樹。涅槃之果德,因此而成。如是觀心,可名為了。

6、無明之心,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,及恒河沙眾惡,皆因三毒以為根本。其三毒者,貪嗔癡是也。

7、此三毒心,自能具足一切諸惡。猶如大樹,根雖是一,所生枝葉其數(shù)無邊。彼三毒根,一一根中,生諸惡業(yè)百千萬億,倍過于前,不可為喻。

8、如是三毒心,于本體中,應(yīng)現(xiàn)六根,亦名六賊,即六識也。由此六識,出入諸根,貪著萬境,能成惡業(yè),障真如體,故名六賊。

9、一切眾生,由此三毒六賊,惑亂身心,沉沒生死,輪回六趣,受諸苦惱;猶如江河,因小泉源,洎流不絕,乃能彌漫,波濤萬里。若復(fù)有人斷其本源,即眾流皆息。

10、求解脫者,能轉(zhuǎn)三毒為三聚凈戒,轉(zhuǎn)六賊為六波羅蜜,自然永離一切諸苦。

11、三界業(yè)報,唯心所生;本若無心,于三界中,即出三界。其三界者,即三毒也;貪為欲界,嗔為色界,癡為無色界,故名三界。由此三毒,造業(yè)輕重,受報不同,分歸六處,故名六趣。

12、眾生不了正因,迷心修善,未免三界,生三輕趣。云何三輕趣?所謂迷修十善,妄求快樂,未免貪界,生于天趣。迷持五戒,妄起愛憎,未免嗔界,生于人趣。迷執(zhí)有為,信邪求福,未免癡界,生阿修羅趣。如是三類,名三輕趣。

13、云何三重?所謂縱三毒心,唯造惡業(yè),墮三重趣。若貪業(yè)重者,墮惡鬼趣;嗔業(yè)重者,墮地獄趣;癡業(yè)重者,墮畜生趣。如是三重,通前三輕,遂成六趣。故知一切苦業(yè)由自心生,但能攝心,離諸邪惡,三界六趣輪回之苦,自然消滅離苦,即得解脫。

14、佛所說言,無虛妄也。阿僧祇劫者,即三毒心也;胡言阿僧祇,漢名不可數(shù)。此三毒心,于中有恒沙惡念,于一一念中,皆為一劫;如是恒沙不可數(shù)也,故言三大阿僧祇。

15、真如之性,既被三毒之所覆蓋,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惡之心,云何名為解脫?今若能轉(zhuǎn)貪嗔癡等三毒心,為三解脫,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。末世眾生愚癡鈍根,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,遂言成佛塵劫未期,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。

16、三聚凈戒者,即制三毒心也。制三毒成無量善聚。聚者會也,無量善法普會于心,故名三聚凈戒。六波羅蜜者,即凈六根也。胡名波羅蜜,漢名達彼岸,以六根清凈,不染六塵,即是度煩惱河,至菩提岸。故名六波羅蜜。

17、佛所說是真實語。菩薩摩訶薩,于過去因中修行時,為對三毒,發(fā)三誓愿,持一切凈戒。對于貪毒,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;對于嗔毒,誓度一切眾生;故常修慧;對于癡毒,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凈法,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。

18、諸惡消滅,名為斷。以能持三聚凈戒,則諸善具足,名之為修。以能斷惡修善,則萬行成就,自它俱利,普濟群生,故名解脫。則知所修戒行不離于心,若自心清凈,則一切佛土皆悉清凈。

19、心垢則眾生垢,心凈則眾生凈;欲得佛土,當凈其心,隨其心凈,則佛土凈也。三聚凈戒自然成就。

20、欲修六度,當凈六根,先降六賊。

21、能舍眼賊,離諸色境,名為布施;能禁耳賊,于彼聲塵,不令縱逸,名為持戒;能伏鼻賊,等諸香臭,自在調(diào)柔,名為忍辱。

22、能制口賊,不貪諸味,贊詠講說,名為精進;能降身賊,于諸觸欲,湛然不動,名為禪定;能調(diào)意賊,不順無明,常修覺慧,名為智慧。

23、六度者運也,六波羅蜜喻若船筏,能運眾生,達于彼岸,故名六度。

24、成佛如此,言無虛妄也;必因食乳,然使成佛。言食乳者,有二種,佛所食者,非是世間不凈之乳,乃是清凈法乳;三斗者,三聚凈戒,六升者,六波羅蜜;成佛道時,由食如是清凈法乳,方證佛果。若言如來食于世間和合不凈牛膻腥乳,豈不謗誤之甚。

25、真如者,自是金剛不壞,無漏法身,永離世間一切諸苦。

26、佛所說經(jīng),有無量方便,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,不悟甚深之義,所以假有為,喻無為;若復(fù)不修內(nèi)行,唯只外求,希望獲福,無有是處。

27、洗浴眾僧者,非洗世間有為事也。世尊當爾為諸弟子說溫室經(jīng),欲令受持洗浴之法;故假世事,比喻真宗。

28、隱說七事供養(yǎng)功德,其七事云何?一者凈 水、二者燒火、三者澡豆、四者楊柳、五者凈灰、六者蘇髇、七者內(nèi)衣。以此七法喻于七事,一切眾生由此七法沐浴莊嚴,能除毒心無明垢穢。

29、其七法者:一者謂凈戒洗蕩僭非,猶如凈水濯諸塵垢。二者智慧觀察內(nèi)外,猶如然火能溫凈水。三者分別簡棄諸惡,猶如澡豆能凈垢膩。四者真實斷諸妄想,如嚼楊枝能凈口氣。五者正信決定無疑,猶如凈灰摩身能辟諸風(fēng)。六者謂柔和忍辱,猶如蘇髇通潤皮膚。七者謂慚愧悔諸惡業(yè),猶如內(nèi)衣遮丑行體。

30、如上七法,是經(jīng)中秘密之義。如來當爾為諸大乘利根者說,非為小智下劣凡夫,所以今人無能解悟。其溫室者,即身是也。所以燃智慧火,溫凈戒湯,沐浴身中。真如佛性,受持七法,以自莊嚴。當爾比丘,聰明上智,皆悟圣意,如說修行,功德成就,俱登圣果。

31、今時眾生,莫測其事,將世間水洗質(zhì)礙身,自謂依經(jīng),豈非誤也。且真如佛性,非是凡形,煩惱塵垢,本來無相,豈可將質(zhì)礙水,洗無為身?事不相 應(yīng),云何悟道?若欲身得凈者;當觀此身,本因貪欲,不凈所生,臭穢駢闐,內(nèi)外充滿。若也洗此身求于凈者,猶如漸漸盡方凈,以此驗之,明知洗外非佛說也。

32、夫念佛者,當須正念,了義為正,不了義為邪。

33、佛者覺也,所謂覺察身心,勿令起惡;念者憶也,所謂憶持戒行不忘,精進勤了。如是義,名為念。故知念在于心,不在于言。

34、因筌求魚,得魚忘筌;因言求意,得意忘言。既稱念佛之名,須知念佛之道。

35、若心無實,口誦空名,三毒內(nèi)臻,人我填臆,將無明心不見佛,徒爾費功。

36、且如誦之與念,義理懸殊,在口曰誦,在心曰念。

37、故知念從心起,名為覺行之門;誦在口中,即是音聲之相。執(zhí)相求理,終無是處。

38、 故知過去諸圣所修,皆非外說,唯只推心。

39、即心是眾善之源,即心為萬德之王。涅槃常樂,由息心生。

40、三界輪回,亦從心起。心是一世之門戶,心是解脫之關(guān)津。

41、竊見今時淺識,唯知事相為功,廣費財寶,多傷水陸,妄營像塔,虛促人夫,積木疊泥,圖青畫綠,傾心盡力,損己迷它;未解慚愧,何曾覺知。

42、見有為則勤勤愛著,說無相則兀兀如迷。

43、且貪現(xiàn)世之小慈,豈覺當來之大苦。此之修學(xué),徒自疲勞,背正歸邪,誑言獲福。

44、但能攝心內(nèi)照,覺觀外明;絕三毒永使銷亡,閉六賊不令侵擾。

45、自然恒沙功德,種種莊嚴,無數(shù)法門,一一成就。

46、超凡證圣,目擊非遙。悟在須臾,何煩皓首?真門幽秘,寧可具陳?

47、我本求心心自持。求心不知待心知。

48、佛性不從心外得。心生便是罪生時。

49、我本求心不求佛。了知三界空無物。

50、若欲求佛但求心。只這心心心是佛。

相關(guān)佛家經(jīng)典禪語

猜你喜歡